現在開始只留下自已的試做心得及體會,因為做錯而失敗的心得才是比較需要記錄下來的,成功的食譜在網路就很容易查的到。
製作此派最主要的二個地方就是千層酥皮以及內餡,內餡應該沒什麼難度,而酥皮必須有耐心急不得;桿二回最好放至冰箱至少30分鐘,目的有二,其一是讓麵團放鬆,除了下次容易再桿開,也不會因為麵團太緊張而蠻桿造成破皮,其二是讓奶油回硬而不至於太軟甚至融化而漏出麵團,最後變成千層"不"酥皮。
我失敗幾次所得到的最關鍵,就是一個"鬆"字
1. 在最開始準備麵團時(尚未包入奶油時的那團),只要麵團成團就別再揉揑,不然麵團出筋,之後在包入奶油後進行桿折會很痛苦,麵團一直縮,而且最後烤出來的成品,會太過脆硬,成功的千層酥在咬下去的時候應該是又酥又鬆。
2. 當完成六次的桿折後,最好放冰箱鬆弛6小時(我是放12小時左右),否則在最後要桿成大張皮時幾乎無法成功。
La galette des rois,照字面上來翻是國王餅(派),內餡是用鮮奶卡士達(佔整個內餡30%)混杏仁奶油(佔70%),傳統上內餡某個角落會放一顆蠶豆(或豆子?),後來演變成放小陶瓷偶,再用二片圓形千層酥皮上下包覆起來,表面要先刷上第一層蛋液放冰箱十分鐘,拿出再刷一層蛋液後再用利刀劃出紋路,這樣成品紋路才會明顯,最後入烤箱烘烤,成品如同太陽的形象。
至於紋路有人以中心點往邊界劃出等距弧型,有的會劃成數片葉片,有的劃格子,個人是覺得劃成葉子很好看。
試做時最痛苦的就是桿千層酥皮,這傢伙必須在氣溫較低時操作較為理想,奶油超過15度C就會開始軟化再漸漸融化,幾度都桿的驚心動魄差點破皮讓奶油露出,只要不破的太嚴重,撒上麵粉再放冰箱還是可以稍微補救(真的只是稍微)。
小故事,人們會在1月6日的主顯日 (Epiphany) 聚在一起分享這塊國王餅(或1月5日的晚上),餅會被切成賓客人數加1塊,多的那塊是分享給需要幫助的人(hand of the poor),應該是象徵一種分享的精神概念。
而豆子(la fève),是初春時生長的植物,其形又像是含有許多胚胎的母體,因此也有孕育生命的象徵,個人認為是祈求接下來的春天能有肥沃的土地用來播種。
傳統上會找一個最年輕的小孩(或是最天真的人?)待在桌子下方,每次切一塊下來,就請小孩唸一個賓客的名字,來決定切下來的那塊要給誰,以確保分派的順序是隨機的(但如果小孩不知道所有賓客的名字不就冏了嗎)
查文獻時發現故事的版本還不只1種看的我頭都暈了。
- Jan 02 Sat 2016 15:00
國王派 La galette des rois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